
仲裁在帆船比赛中的主要角色是保持中立和公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抗议或诉求,都要按照竞赛规则要求去处理,不偏不倚。如果用关键词来形容,应该是专业、严谨、热忱,一如邵老师其人。
邵先利,国家级教练员,国际帆船竞赛官,国际帆船仲裁。在去年的城际内湖杯赛事中,邵老师担任赛事仲裁一职,为竞赛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也热心地为参赛者提供竞赛规则上的疑惑解答。今年邵老师作为我们的赛事技术顾问,参与竞赛组的组织与筹备工作,继续为进一步规范赛事提供专业助力。
与邵老师约采访时,他刚结束世锦赛连续多日的高频工作,从北欧赛场回来。还没顾上喘口气,已经投入到城际内湖杯的准备工作中。一边与我商量着采访延期,言语中有歉意,一边又极其细致耐心地回答着我的提问,提前完结了采访。
邵老师在最后的问答中提到,“如果这些心酸和有味的回忆能对您有所启发,那便是我的欣慰和荣幸吧”,殷殷之心,拳拳可见。我想,没有人不会为这一片赤忱感动。
以下是与邵老师的对话记录,有专业知识,有学习建议,有观点看法,也有人生感悟。建议逐字逐句细细品读。
愿你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Q: 仲裁在帆船比赛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作为仲裁,比赛中遇到双方争议较大的抗议时怎么处理?
A: 仲裁在比赛中的主要角色是保持中立和公平,通过对来自运动员、竞赛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提出的抗议等诉求的审理做出判罚或决定,使比赛按照《国际帆船竞赛规则》(下称《规则》)安全、公平和规范实施。
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抗议或诉求,仲裁都要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处理。通常在审理中,首先介绍本审理庭的各位仲裁委员国籍、姓名和资质,询问当事各方对本庭各位仲裁是否有异议。若无异议,即进入判定抗议是否合理程序,比如是否在事发现场你已把抗议的意图呼喊通知了对方,你提交的抗议时限是否超过等。如果合理,就进一步审理抗议内容;否则抗议就无效。
进入审理后,所有的程序也是按照《规则》实施。比如,原抗议者和被抗议者先后对事件做陈述,然后他们相互提问,仲裁提问。传唤证人到场作证,提问等。各方做最后陈述,退席。仲裁委员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裁决。请相关各方到场,公布裁决的决定。
Q: 很多人觉得帆船的比赛规则很复杂难以掌握,您觉得帆船爱好者如何快速提高专业技能?有什么好的学习建议吗?
A: 学习帆船技术与比赛规则同学习其他技能技术与知识一样,都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到质变。
有不少人问我,学习驾驶汽车以前可以先学交通规则,帆船为什么不行?其实一样,都要先有感性认识再去理性认识。我们学习驾驶汽车前已经对红绿灯、斑马线等规则因素与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因为它几乎就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必要环境中。而帆船在水上,并不是我们所有人生活必要的部分。所以如果你不去接触帆船就很难知道左右舷、方位线等因素与概念,也就无法进一步理性认识《规则》了。
我们对帆船运动技术和规则学习通常应该在实践中同步进行。建议参加俱乐部等不同组织举办的技术与规则讲习班、培训营等,这样会掌握更快。其实别看帆船规则是一本不薄的书,其中最常用的也就是《规则》的第10条到第22条,不算多。我在《我要航海网》的论坛栏目开了个专栏,义务为大家提供帆船训练、比赛,特别是《规则》方面的答询等援助与支持,欢迎指导与提问等交流。
Q: 近年来国内帆船运动发展很快,但普及程度还是很低,您认为帆船运动普及的难点在哪?我们还可以做哪些努力?
A: 社会的发展往往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顺序,即先是满足生存需要,再逐步满足精神享受。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生存需求解决后,人们对精神、对文化的追求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我们的海洋意识有待加强,现代航海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比如,哪个水域偶尔有个溺水事件往往能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而天天屡屡发生的陆域交通等事故却没多少在意,等等。我们从小或多或少的都听家长说过“远离水”的教导。
从物质层面看,我们社会提供给市民或航海爱好者用来航海运动使用的水域、码头、设施都不多,帆船器械价格相对我们的普通人特别是青年们的收入还比较昂贵,等等。这些因素是与我国帆船运动普及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群众性航海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近些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的航海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就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精神文化到设施器材等不同层面平衡发展。还有就是我们航海人们要尽力推广。
如果我们苏州能在增加几处湖边下水码头,每年再增几个像我们城际内湖杯这样的大小长短不同的帆船赛事,再增加几家帆船俱乐部,再有更多更多的为之努力的航海专业和志愿者,再增加校园帆船活动等,那就会使帆船运动的普及之日提前地来到苏州。
Q: 如何看待帆船运动在内陆内湖的发展前景?
A: 奥地利、瑞士等内陆国家的帆船运动比较发达。德国汉堡市中心的汉堡湖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水面周围有近20家帆船俱乐部,每到这湖边看到水面的帆船像我们下锅饺子,拥挤不堪,热闹非凡。看来帆船运动并不是海洋的专属品,内陆的湖泊江河开展帆船运动有着独特的简单易行、安全水甜等优势。
Q: 如何评价城际内湖杯帆船赛?
A: 我们的城际内湖杯比赛处在苏州这座国际开放城市,地处长江领域黄金地域和水域,其气候特别是风力很适合帆船赛事需求;这里既有现代国内外企业的国内外员工,也有大、中、小学校的青少儿学生,不乏帆船爱好者的基础人群;这使得该比赛有比较稳定的参赛者;还有得天独厚的园林古都为背景;有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赛事组委会一批以陈总带领的有航海理想与爱好又有经验与水平的高品质团队,以及精干的裁判技术团队,等等。城际内湖杯赛事是目前国内做的比较精致的帆船赛事,也是苏州城市难能可贵的航海文化盛事,相信未来可以得到较大发展。
Q: 您认为城际内湖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不足?
A: 从规模性质上,向国际开放赛事发展,为苏州文化和经济发展铸就更宽广的桥梁;从技术质量上向专业规范前行,为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帆船运动普及发展打造精品赛事。
Q: 作内湖杯赛事技术顾问,您对今年的参赛选手有什么建议?
A: 从参加经历本次赛事、与比赛对手竞技过招中获取更多经验与快乐。
Q: 您的英语非常流利,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您认为学英语的难点在哪?
A: 我的英语是“野路子”,不规范,凑付适用。我中小学年龄处在“文革”时期,高中、大学年龄在军队当兵。退役后23岁,我开始英语,和几年前就开始的多门文化课程的系统补课学习融为一体。对我来说学英语的技术难点一是记单词,二是听说能力。在英语学习上花得时间大约等于其他各科文化课程的总和。
Q: 很多学英语的人都会遇到都难以坚持或者无法流利应用,您有什么学习经验可以分享吗?
A: 学习语言作为一般交流工具时没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学习量的积累问题。学习量的积累就是时间的堆积,这特别是对工作人员来说有些难度。因为工作后的休息时间用来学习要比学生累得多。我在10几年补课学习中大约用了10000左右小时,基本都是自学为主。其中英语可能占了5000左右小时。
那十几年里,我的饭后茶余和节假日基本都打补课中了。我不会打牌和下棋、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很少会朋友,家务也很少干。幸亏1984年至1986年,我考上了天津体院教练员专修科。在那两年里,我如鱼得水,学习的量足质高。
在英语学习的节奏方法上,我记得是用了6年时间把单词量、语法、听、读等基础初步打好。那时我可以把英语用于一些商务、业务文字联系了。在第7年至第8年,我专门攻克了听说能力难关。我先后买了两本书,都配有有声磁带。这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沙特琳娜计划》。这两本书都是中级英语水平。我记得每一课的学习程序是先把该课生词学会,再把该课的课文大声朗读20遍,伴随穿插听该课文标朗读录音磁带20遍,最后是把文字作业完成。两本书学完后,听说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第9年至第10年,我开始为外教来华讲课和带队出国做口译翻译。那10年里,我几乎每个衣服口袋里都有单词等小本子;那10年里,我在公车火车和轮船上基本都没有忘记背单词等。
根据国家项目需要和个人理想,我50岁时考取了国际帆船竞赛官资格,55岁考取了国际帆船仲裁资格。这个学习准备过程也很有趣,但再次伤及了身体。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生活,这种状态看来要伴随我终生。但我们既然选择了高品质工作和生活的目标,也就要坦然面对高品素养打造过程的乐趣和苦衷。
如果品质是目标的归宿,毅力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这是天赐平衡。
在帆船赛事的工作邀约之外,邵老师也非常繁忙。前两年他自编自导了一部个人纪录片,同时忙着音乐集的学习和制作。摄影则是他一直以来的钟爱,文章开头的照片就是他参加比赛时所拍摄。

△摄影:邵先利

△摄影:邵先利
自9岁就沉迷光影、捯饬相机的邵老师,与摄影的交情可能比帆船还深。“摄影让我学会了去观察生活和人美的那一面,”提及摄影,他的眼神里总是露出特别的神采。

△摄影:邵先利
看来在这些帆船界赋予他的那些重量级头衔之外,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男青年。或许正因为他对新鲜事物永远好奇的心,让他总看上去意气风发、神采奕奕。

工作中的邵老师
正如邵老师所言,无论是学习帆船还是其他,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习、永远在路上,以恒心和毅力做桨,才能抵达品质的归宿。
